UID274
阅读权限100
主题
帖子
精华
积分18988
文采 点
钻石 颗
鲜花 朵
金币 枚
注册时间2020-12-2
最后登录1970-1-1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是一首流传广泛的中秋明月诗,是宋朝文学大家苏轼的作品,期间的豪气狂放不输李白,
但中间的旖旎低回,又别有清丽柔情,由把酒对月,到月下狂舞,如仙如梦,又到回到人间,高亢处直上云霄,低回处,下到明月幽窗,
起如山风天籁之响,细如悠缓丝弦之秀,最后又如同交响曲浑厚的收音,唱尽人间悲欢离合,落脚在普天之下有情人的祝福和共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中秋和中秋明月的力作,情境交融,感情饱满,写尽天上人间。历代传唱不歇,当代更有邓丽君等歌星艺人倾情演唱,可谓是中秋佳节必备的诗词兼歌曲,脍炙人口。
那么今天我并不打算就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作深度解读,因为我要谈的是背后的故事。
比如这首词,这么大气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什么时间做的,是写给谁的?
他何以能够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惆怅无奈的人生感悟?
很多人看到这首诗大气又绮丽,会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有是朱阁,有是绮户,又是婵娟。
但实际真的不是,或者表面上可以这么解读,但骨子里不是,这是比爱情更牵动人心的一种感情,才使得这首诗格外有着深厚的情感力量。
因为苏轼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是什么人?子由是苏辙,苏轼的同胞兄弟,比苏轼小两岁。
这兄弟俩的感情仿佛前世修定,两个人一起长大,一起读书,问题是和很多兄弟不一样,他们相当和睦,而且还知己。
哥哥苏轼非常喜欢这个弟弟,到哪里都带着他,苏轼的性格中有豪放浪漫的一面,弟弟内秀沉稳,但是具有一种傲娇的冷幽默。
他们有着别人不明白的各种成长的梗和愉快。简直两个人就是一台戏。
有次读书的时候,下着大雨,同窗四人于是夜雨联诗。
陈建用说“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说“夏雨新凉似秋”,苏轼说“有客高吟拥鼻”,最后弟弟苏辙卖了关子,半天指着桌上的馒头说“无人共吃馒头”。
几个人努力风雅,结果被苏辙一句平白的俗话打趣,想想也是对的,一时大家笑疯了。
苏轼最明白苏辙这种恰到好处的装憨,这是弟弟的优点,也是苏轼心疼他的地方。苏辙不是那种放得开的人,但是在哥哥面前会放松,且肚子里相当有货。
而且苏辙身为苏轼的兄弟,一辈子愿意和苏轼共一个冷面馒头。
话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同时在这年春天考中会试,但是母亲却在四月份亡故。照顾父亲的责任落在两兄弟身上。
苏轼去凤翔做官时,弟弟放弃外派的官职,请求留在父亲身边照顾父亲。
在苏轼29岁和苏辙27岁时,他们有失去了父亲。苏轼对于苏辙的爱包含了长兄为父那种情怀。
在看到朝廷被王安石等新法派垄断之后,他主动作了一个决定,就是要求去外地做官,最好调到离弟弟近的地方,兄弟可以时常见面。
但是为了这个愿望,他等了五年。
这一年苏轼在山东做太守,在这里过中秋。
“人有悲欢离合“。虽然兄弟俩人才各自三十多岁,但是已经领略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父母早逝,兄弟聚少离多,仕途不是年少时想象得那么风光。
已经失去了父母的两个兄弟,都将对方看作人间至亲至爱的人。
这里的但愿人长久,更包含着健康,忧患,无不是最深的心情。
两年之后苏轼在徐州,弟弟苏辙在南京,两个人终于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了时间见面,
他们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弟弟苏辙来到徐州和苏轼生活了三个多月。又过了一个美满但是让人感慨万千的中秋。
此时苏轼39岁,苏辙37岁,父亲离开他们已经十年。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中秋月》
携手看月。那黄昏的云彩消散,天空如此清凉带着寒意。
河汉高远,万籁无声,看着月亮如玉盘玉轮缓缓转动。
在宋朝,中秋明月的团圆之意比唐朝更为真实恳切,经历了家人去世,这人间的两位至亲兄弟,更懂得中秋的含义和团圆的珍贵。
他们在一起,就是曾经的苏家未曾破碎,他们在一起,就是一轮圆月,一个心理的家。
且中秋之月,是一年中最美最清最圆之月,是从春到秋,是历经寒暑,与他们更是七年之后的月光普照,怎么能不珍惜感怀?
然而此时他们都是成年人了,仕途凶险,各有责任和负担。
所以一向豪迈的苏轼在亲人面前,也特别惆怅和伤感。
我们这一生只怕注定了聚少离多,这样美丽的月色,此生此夜不会常有,不知道明年你和我,是在哪里看月亮?
人生在世,成人的世界处处江湖,就算是有心,只怕也很难有机遇年年相守啊。
果然,第二年中秋,他们没能在一起。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相)逢。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苏轼《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节录
第二年的中秋节,苏轼生病,却也分外怀念弟弟,也只有在家信和诗信中,看到苏轼最伤感的一面。这不是应酬的作品,这是写给弟弟的中秋诗信。
弟弟,去年中秋我们在城东看水看月,今年我病了,且窗户也是破的,好在可以在窗户中看月亮。而且我今年收入也不好,李太白的豪气,变成了穷困潦倒。
这一生病,老虎也成了病猫,竟然有后事之悲。也不知道我们能活多久,像去年那样的赏月怎么会年年都落在我们身上。我听见鱼缸里鱼在冒泡泡,仿佛俺的叹气。
也许只有在自己的弟弟面前,苏轼才可以真正倾诉人生的失意吧。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唤酒与妇饮,念我向儿说。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节录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节录
这三首诗无不是写的,弟弟,我不只是牵挂你,我很想回到过去的岁月啊,童年不可期,去年也行。
也许此时苏轼已经预感了前途不妙。没有势力,仅凭才华立身的他已经感觉风雨将来。他能够觉得人世间有一种安定的,就是弟弟苏辙。
果然第二年,“乌台诗案”陡然降临,43岁的苏轼因文下狱,形将问斩。苏辙以削掉自己的官职和前程在皇帝面前,请求保住苏轼的性命,并愿意自己将功折罪。
在一百来个日夜里,苏辙为了救苏轼,能够跑的门路都已经跑遍了。
苏轼更是觉得对不住苏辙,自己身死是小,一家老小,都会落在苏辙的身上,他作为哥哥,情何以堪。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绝命诗是写给弟弟苏辙的,与君世世为兄弟,这是遗言,足以掂量出情感的力量。真实不虚。
这对难兄难弟,也是命运相关,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后,弟弟苏辙的情形也差不多。但是苏辙毫无怨言。苏轼临死前最想见的人就是弟弟,但是弟弟远在常州。
多年以后,苏辙遗言将自己和苏轼埋在一起。年轻时苏辙说那些人“无人共吃馒头”,但是他和苏轼不一样,他愿意和哥哥一起吃冷馒头,睡在一个土馒头里。
他们是兄弟,是亲人,更是知己。
年年明月短松冈,中秋月,中元月,春江月,为他们圆,听他们月下联诗,永远少年。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