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75
阅读权限100
主题
帖子
精华
积分699
文采 点
钻石 颗
鲜花 朵
金币 枚
注册时间2020-12-12
最后登录1970-1-1
|
我们必须保留一处小小的避世之所,它完全属于自己,丝毫不受打扰。在这里,可以找到真正的自由,远离尘嚣,回归孤独。
------蒙田
好吧,我以书中所援引的蒙田之语来开篇,因为犀利的迷人哲思和温婉动人的诗性叙述,穿插在深入的心理个案分析里,也是本书吸引我目光的要素之一,书中每章之首或其间内容,随处可见这种引起共鸣的心语,或诗或日记或随记,字里行间充满同理心和悲悯,与心理分析完美融合,让这本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变得有趣而耐人寻味。走近你,带你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仅仅是向人们承诺了一种获得救赎的方式,还有让人欲罢不能的漫游。
1、漫游
或许是兴趣所至,对喜欢设计的我来说,其实收到书的第一眼就不可避免地打量书的颜值,素净温暖的浅棕封面,未打开就有一种安抚。扉页若纸若布,厚实的纸张,手感恰好。走近斯托尔笔下的世界,一路走近那些自然科学、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各领域的世界级天才,从爱德华·吉本开始吧,诚如他所说,“交流能让理解更为全面深入,而孤独却是培养天才的摇篮。如果一件作品充满了完美的和谐与一致,就意味着它是一个艺术家的独力之作。”本书不仅对欧内斯特·盖尔纳、弗洛伊德、荣格、鲍尔比、彼得·马里斯、唐纳德·温尼科特等人的精神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客观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揭开我们熟悉的牛顿、贝多芬、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人隐秘的灵魂、置辩的人生,他们的背后,是如何的孤独与荒凉,他们又如何将这些孤独与痛楚报之以歌。
这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贝多芬和卡夫卡的剖析,列举了贝多芬失聪后的孤独及他孤独后的两面性。从他失聪后深感绝望,以为生命就此打上死结,到渐生新的体验方式,不受任何外界声音的干扰,不受这个物质世界各种僵化教条的约束,随心所欲地对现实事物进行组合和重组,把它们变成自己做梦都想不到的形式和构造,那些不朽的曲作---赋格、组曲、宣叙调、变奏、诙谐曲、柔板以及奏鸣曲式,在这种情形下所达到的和谐境界更是奇迹,他后期的作品,成了孤独的承载品,完全属于个人内在或者超越个人,并不是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的,他深入审视自己的心灵世界,并不是很在乎别人是否能够理解自己,而正是这些作品将他推上人生的巅峰,弹奏着绝妙的生命交响曲;写卡夫卡如何将孤独化为文字,成药成饮,用来医治自己,捍卫个人的空间,这种挣扎纠结的人生,仿佛既远又近,我们领略这些天才们内心世界的同时,又会不自觉对自我进行映照。
2、映照
因为面对的作者安东尼·斯托尔是一个心理学医生与作家,所以会不自觉把自己投射到书里,进行直接的对接与印证,这也是阅读中的有趣之处。“仔细聆听心灵的内在之声,这种声音出现在梦境、幻想以及潜意识的衍生里,从而重新发现正确的道路。”这本书可以作为引路的灯盏,与自己和解,与外界打通,享受与生命达成和解之后的安宁与笃定,找到内心的归宿感。那些断层,得以修复和圆满,仿佛找到灵魂的另一个出口,让人不自觉地对过往重新检索、修正、修复,如同镜子,进行映照。读得愈深入,每个人愈能找到专属的个人标签或解码。在斯托尔的笔下,一些伤痛,不是通过领悟来治愈,也不是通过与另一个人建立更好的新关系来治愈,更不是通过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来治愈,而是借由态度的内在改变来治愈。威廉·詹姆斯也曾有类似的描述:从紧张、自责、焦虑,到沉着、包容、平和,这是我们内心为了保持平衡而不断进行的调整中所发生的最奇妙的变化。在这些必过程中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你其实不必做什么,只要放松并卸下负担,转换通常就完成了。本书的论述,并不拘泥于直陈孤独,而是客观陈述,且进行纠偏与比照,让人觉得有一种相反力量拉伸体验的深刻,相对与统一,二者并负。
3、并负
一个人同时在相反的方向上奔跑,你知道是怎样的体验吗?事实上,这样的体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那就是矛盾挣扎的时刻,也可以说是相对统一性。“人类终其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以及其他所有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另一种则是对独立、孤单和自主的向往。”我们被两种相反的力量驱动,并行,拉扯,如同在走平衡木,时左时右,而更为奇妙的是,觉得哪一种有其道理,孤独更有一种柔韧的、更长久的力量,书中很多论述都佐证了这一点。如戴高乐所言,往昔人事纷扰这际,孤独曾令我心向往之。而今,它伴我身侧如良友般亲密,回眸时能与历史邂逅,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快意?
诚然,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上班族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既可以与亲朋友好友和谐相处,也对工作投入心力,不管我们是否从心底真正喜欢这份工作,这正好验证了斯托尔之说。
除此之外,在阅读与探究中,往往还会带着过往的疑问,希望有密匙来解惑。
4、解惑
以前的不解和疑惑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内心的映射此刻找到了载体。有一种豁然开朗、相见恨晚的感觉,萦绕多时的困惑刹那间解开,那是一种意料外的惊喜,之前内心构筑的种种全然重新组合,构建成新的体系。比如有关过渡性客体的论述,孩子在婴儿时期,常会把自己的大拇指或毛绒玩具当安慰品,我当时不解,看到《想象的渴望》这一章节关于过渡性客体的论述时,让我好象找到一把打开疑问的金钥匙,如其所言:对玩具和环境中的一些客体表现出最大兴趣的正是那些安全型依恋婴儿,独立的探索、观察行为是安全型依恋婴儿的特点,而焦虑地黏着母亲不放则是非安全型依恋婴儿的独特表现,看到这里时,当时真是兴奋莫名,有醍醐灌顶之感。可惜与这本书相见太迟,如果早一点看到,或许会有更美好的体验,或者说可以避免一些不可逆转的小小的行为,更好的提升自我。
5、自我
在喧嚣的生活中,不乏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因股票大跌而跳楼,某某因失恋而跳江,某某因生意受重挫而自杀等等,每每此时,内心一阵阵抽紧,遗憾叹息。他们毫不考虑过去曾拥有的幸福,也不考虑将来的可能性,过去曾赢得的爱或赏识似乎根本不值一提,他们的内在似乎完全没有可能提供支撑的东西,似乎也没有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价值感,这些挫折可能就是将他们一脚踢入严重抑郁深渊的毁灭性打击,他们的确缺乏其他更坚强的人所具有的某种东西,即自我价值感;而有的人受重挫时会另起炉灶,东山再起,大不了从头再来,以孤独为载体,完成自身内在的整合与升华;同样的事件,或许看到的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独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同样,若一个人走向成熟,精神独立同等重要。“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这种重要的感觉----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独立个体。无论这种信心的养成是否与遗传历素有关。”他们丢失了自我,而这本书,从多种视角,呼唤流放的灵魂回归。
6、回归
相亲相爱的人,不乏有“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动人誓言,偏偏分手时,又忘了初心。斯托尔认为: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注定会出现瑕疵,而这恰恰是因为人们不接受这一事实,他们总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不快乐,总是由于那么多不必要的原因就互相背弃。如果我们承认世上从来不存在理想化的关系,就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无论男女都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得成就与满足。如果多一些人明白这一点,这世上又该减少几多不该发生的悲剧。永恒的誓约大概只存在于理想化的爱情,最终,从根本上治愈人们的,还是人们自身,如歌中所唱,在徘徊孤单中坚强,仿佛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你飞,飞过绝望。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即使与人际互动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也很遥远。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与人无关的兴趣,如果不被理想化,不被视为唯一的救赎之道,也许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对完整的渴望和追求,必须包含人性的这两个层面。
斯托尔还特别指出,很多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其实是非常孤独的,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是在寻觅生命中某种具有连贯性的模式。因为每个人在人格与天分上的不同,这些创造性活动在一个人生命中所占据的位置也不同。每个人都需要人际关系,但每个人也同样需要某种只与自己相关的成就和满足。只要有朋友和熟人,即使在缺乏亲密关系的情况下,那些热切追求人人伟大兴趣的人也可以获得幸福。
是啊,又有谁否认,独处的能力也是内在安全感的象征之一。
或许,现实并非只有童话般的结局,这才是生活真正的本相。
最后,以书中华兹华斯的《序曲》一诗来完结这篇书评吧,因为我是如此喜爱:
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
日渐疏离,在时光中渐渐委靡,
厌了世事,倦了欢愉,
唯有孤独,多么温和,多么仁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
15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