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论坛-遇见最好的我们|转角论坛|转角诗歌|转角文萃|转角唱吧|转角音画|转角音乐|转角古风|

查看: 4408|回复: 58

[赏析] 功夫在诗外(疯言疯语之二)28日有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6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贴一段大家都知道的文字——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
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
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
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
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
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这个算是文言还是白话呢?或者,这个算不算诗?

长久以来一提白话文,总有人习惯性提起五四,似乎是五四几个干巴文人登高一呼,中国的语言就立马
和几千年决裂开了,从文言变成白话了。历史上就算亡国灭种,都不能让一个民族抛弃自己的语言习惯,
而中国各地儿的方言历经战乱也大都能保存至今,两相比较一下,几个文人的能量,是不是大了点呢?

再贴一个被许多人称为现代白话诗开山之作的东东——

大清早起,
我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这是胡适发在1917年《新青年》的诗八首的第六首,诗八首公认是现代白话诗歌的开山之作,有汉语
常识的人们对比一下这首和我开篇引的那个有多少特征上明显的区别。

而诗八首的第一首:“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
怜。无心再上天,天上太孤单。”这个甚至连句子形式都更接近于古体或者今天的打油。

所以中国新诗或白话诗从一开始,都是更注重向古典诗歌汲取养份的,这两首应当可算一证明。中西
艺术门类的差别,最明显的一点大约就是中国人习惯人含蓄内敛,喜欢写意和留白。西方人则更写实
或抽像。中国仕女图和西人油画的裸美人,中国画和西人油画里山水的不同等等,可作明显的例证。

中国诗歌中国书法,是只有中国才能诞生的艺术品种,诗歌书法水墨画,三者之间联络紧密,美感共
通。这种美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诗歌可以在文字上不再对仗工整,但是传统的美感应该是永远
都在的。新诗虽然在具体每一行上没有什么押韵平仄的强求,但好的诗歌一定在文字上的节奏感上更
加丰富,这种语言文字的节奏感,或可看作新诗的另一种韵(味)。

新诗百年,大旗林立,门派众多。不可否定其间有些人受西人影响,借鉴了些西人的表现手法,但是
却不能因此就当中文“新诗的源头在国外,甚至每一首新诗都是舶来品”。



从古到今,时代在变化,语言也在变化。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言都有进化的过程。具体到诗歌上面,
也同样在进化同样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文诗歌的发展变化好像还有有个很直观的外在差别,《诗经》时代的诗多四字一句,汉魏六朝变成
了五字一句,大唐盛世流行七字一句(当然也有五字的,不过七字是主流)。到了宋代,出现了长短
句,及至元代,就已经有了更加自由更加口语的我开篇所举的那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这
和当时的语言习惯相关,和社会发展相关,和思想进步也相关。

古诗从先秦到清代,大致上的规则变化不多,比如都讲格律,都可吟唱。这方面的原因,我觉得也应
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平心而论,从秦统一六国到清朝为止,中国社会结构和人民和生活方式大
体上差别不大,所谓改朝换代,无非是在周而复始地重复历史上的发生。

秦时明月汉时关,哪怕一千多年以后,明朝仍然在修造着长城,清朝远征的士兵也还是可怜无定河边
骨。唐人说此去阳关无故人,到了明清你真跑去了西域仍然没法轻易回来。侠客行十步杀一人的威猛,
也是到了近现代有了枪械才变得不值一提。

汉董仲舒之后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近两千年的中国文人只需要读同一类书,在同一个围墙中行走,
并保持着大体相差不多的书面语言习惯。凡此种种,让古诗体几千年来跳不出一个固有的框框,难以
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也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有些国人一写诗,就象西方神仙附了体,张口艾略特,闭口聂鲁达,随口一引用不是兰泊就是希梅内
斯。似乎现代诗至少要大学中文毕业生才有资格读,并且随时要准备好拿出手机百度下某个人名是干
什么的,不如此不足于读懂他高贵的诗歌。这是我读中文诗歌最觉好笑的一件事,它会让我想起小学
或初中写作文和教室里常张贴的各种名人名言,似乎名人说了就是真理,就更有力量和诗意。

一个中国人走在故乡的大街上,听着父老乡亲口中的方言,看着周围的市井男女人间烟火,笔下却不
停地冒出些外国名字,似乎自己看到了啥不重要,外国诗人某某某看到了啥想到了啥才更重要,这是
多么精神分裂的一件事。

“漂漂亮亮小姑娘,正是青年好配偶”,诗经里的一句被“白话诗经”了之后,成了这个样子并且被
印成了书,这还是同文同种相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诗歌不是小说,不能说意思到了故事说明白了就
得。

一直不当译诗是诗,哪怕广为传诵的也只不过是这些译者用中文写的外诗而已。从没遇到过哪个译者
有原创的公认的名篇,所以他们用中文写的外诗在我看来和他们的原创中国诗顶多水准相当。“漂漂
亮亮小姑娘”不管是译自古文还是译自外文,都不能叫诗歌。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懂中文的中国人都很
难把诗经白话出味道来,生在中国懂外文的的中国人却能原汁原味翻译出外文诗歌,这个说法很是面
目可疑。

引伸一下,既然诗歌难以翻译,既然语言几乎是诗歌的天堑。生在当代,一直用普通话或方言思考的
现代人,一写字就想起折柳送别兰舟催发,然后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时,总觉得他们在思维上先要
把当前的高铁飞机翻译成古代一叶扁舟,把现在的电脑和手机屏幕翻译成古时的红笺小字,之后才能
落笔。这样的翻译在我看来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这不知道算不算当代人的古体诗普遍品相不高甚至
达不到随便一本古代县志里不知名的几句诗的原因呢?



诗意指的是文字之外的意,如茶与可乐,茶之贵在余味,诗不诗意也在直不直白。直白和语言风格无
关,和能不能忍得住有关。中国画的留白处就是忍住不画详细或干脆不画。

影视剧常见的一句台词:”你要难过就哭出来吧,哭出来会好受些…”这句包含的生活常识或科学道理
就是哭不哭出来是比哭出来更难受的。这就是大悲无声。

因了剧中的情节交代和铺垫,其实观众也都看到了难过,剧中角色偏就哭不出来的时候,观众们才会
着急,甚至愿意代入进去帮着哭出来。

这里不止说“难过”,喜怒哀乐都是一个道理。凡事皆有因果,为诗首先要学会只写因不写果,当你
的因足够清楚,当你的剧情铺垫的足够生动,那个果是水到渠成的,所以不用写出来让读者让观众帮
着哭就得了。

对于诗歌来说,没用字面直接写出来的那些才是主题所在,对于读者来说,他通过阅读通过你的因得
到他自以为的果也才对他体现出感染性和参予性。

从这一点来说,其实古典诗和新诗没什么区别。古人诗画同源,都重留白,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今天的懒得动脑子,有关新诗一味贬低一味以“不懂”和“朦胧”概之。回头看看古诗,一句“独钓
寒江雪”难道真真只是想表达简单表达一钓鱼老头?一句“悠然见南山”又真是在写采菊花时伸个懒
腰?

“劝君更尽一杯酒”当然不止是劝酒,全诗正文四句,找不到一个“惜别,留恋,不舍”之类的直接
字眼,却让“阳关”一词流传千古…

诗就是诗,不分古今。诗经是诗,六朝民歌是诗,唐诗宋词也是诗。从诗经至元曲,语言结构早就差
异很大了,也没人要求李清照苏东坡去写诗经体楚辞体嘛。汉语书面文字发展到白话文为主流的当下,
现代诗自然也是诗,不卑微。

形式不重要,隐忍和留白才重要,功夫在诗外…
————————————————————————————————
12月28日补充

我这里提到了古体中的意,自然是诗意,不管古诗还是新诗,诗意都是最重要的。我前面也说过,诗
意应该是指字面上没写出来的余味,是文字的延伸。新诗的出现,最简单的理解可以当成诗人不堪忍
受古体诗的形所带来的各种束缚,想用一种更加自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诗意,从这一点来说,新诗
的许多场合,也被称为自由体诗。这里的形,大致包括古体诗的格律以及吟唱等等各方面那些强行需
要限制的点。许多人放不下古体诗的,当然也没必要放下。但是如果习惯性地用古诗的形来束缚新诗,
就有点主次不分了。喜欢古诗的形,自然还是写古体更为合适。

直白的,高亢的,标语口号和歌谣类的,让人一听就懂的东西,起源于国难深重的历史时期,发扬光
大于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在执政者利用和引导之下,占据了主流话语权,甚至让大部分民众以为那样
的才是新诗的标准。这是本朝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新诗这种文体前被政治利用的悲剧。本朝
的中文教育是没有新诗这一环的,中小学课本里的弱智选本就不用提了,就算大学中文系里面,对新
诗的教育仍然是缺失的或者不完整的。因为他们的教授都不一定真懂新诗,编教材的人也是不懂,怎
么可能教出来编出来?所以这个时代,新诗的真正发展,一直都在民间,而不是在庙堂。

新诗至少从近四十年的发展来看,早就脱离了古体诗的那种可唱可朗诵的阶段,而变成了一种纯文本
性的文学体裁。我甚至可以武断地下一个结论,当今所有可朗诵的新诗,基本上都是一些标语口号类
的东西,其99%的都是垃圾。包括现在电视台上搞的一些诗歌类综艺节目和各地的一些现场读诗会,
我也是定性为垃圾定性为行为艺术。

新诗不能朗诵的这一现像,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部分新诗,你只听人念一遍,你根本不知道说的是什
么。这里仍然要回到之前的话题,有关诗歌的懂与不懂。新诗一向被称为晦涩朦胧,说这种话的人大
约潜意识有一个相对应的对比,他自然觉得古体诗都是好懂的。这里我要追加一层解释,所谓古诗的
好懂,大约也是那些名篇,那些广为人知的作品好懂。而那些作品都已经存世几百上千年,经过一代
又一代文人的解读注释,怎么可能还不好懂?那些意象,那些名词,那些比喻,都已深入到中国人的
骨子里了好吗?真就拿一首生僻的古诗词出来,只让人念一遍,听者又真正都能完全听明白吗?别说
古诗新诗了,就算是现在的一首歌曲,你真是第一次听,并且不看歌词的情况下,我还真不觉得你就
完全理解了其中味道。

诗歌是有门槛的,不管是古诗还是新诗。工地上搬砖的民工,你对他念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你觉得
他会懂?你写上踏莎行三个字,满大街找人问中间那个字念什么,估计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
会念错。

有关古诗的说法,有关古体诗的发展方向,原本就不是我愿意关心的。之所以提到那么多古体诗的现
像,我要说的始终只是新诗。其实我之前那文字,完全可以当前三部分都是胡言乱语,只看第四部分
就好。也没强行要谁接受什么,我就说一些自己和新诗有关的心得体会,肯定也不是标准答案,能有
所启发,我就欣慰了。

具体的几点建议:
一、放下对古体诗那些表面特征的执念,只取其诗意。哪怕是古体诗,对大多数人来说喜不喜欢一首
古诗难道不是因其中的意,而是它的格律多么精准吗?古体诗会絮絮叨叨写的时候生怕读者看不明白
而面面俱到不知留白吗?古体诗与国画的精髓和审美,原本就是它们的留白与写意。

二、新诗也要有节奏感,也要讲究炼字炼句,讲究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所谓自由,并不是你可以
随随便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具体到句子,同样要讲究整体的和谐统一。就算是口语诗,也要看前后
的语境气氛,也不是乱用口语就可入诗。有人的作品中,本来正正常常在说,有一行忽然蹦出一句大
白话,因为通篇别处没有大白话,就那一行冒出一个,就显突兀,不太协调。

三、不要拿流行歌词来和新诗类比。现代诗人不是不能写歌词,却绝不会拿歌词当成新诗的标准。流
行歌词的标准是在最短的时间(你入耳那一句所用的时间)内打动听者,不然就入不了人心。因为这
种特质在,歌词追求的都是平白,通俗,或词藻的通用等等。这种写法的本身和新诗相矛盾,因为新
诗最忌的就是直白。(其实古体诗也忌直白,最直白的古诗当然就是那些打油了)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泛泛地说,对新诗有想法对古诗什么的兴趣不大的新人可以直接跳到第四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次会发些涉及具体诗歌的评论和赏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6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规范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排排坐,听讲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6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论坛一直报错,我上来特别困难,先招呼一声
太长回复不了,很多话先留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文化艺术的发展,还是经济商业的发展,国门的打开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盛世如此,元代亦是,五四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助推剂
但究其新诗的源头,却不是一蹶而就,也是数代更迭变化使然
唐诗到宋词就是一个走进民间的过程,”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既能说明一二。
及至元曲,文白间杂的口语,或者说新诗的雏形已经显现。
至明清小说,尤其是清代《红楼梦》,白话口语已经成为文章的主流,诗歌虽然没有气宇轩昂超越前代大作,但语言的变化昭然可见。
这些都是现代诗歌发展的基础。
至新文化运动,国门进一步打开,新诗的变革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建国初期,经济和文化都没进一步发展,到60年代甚至出现倒退,直至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才使得新诗又迎来一个巅峰时期。
当时也算流派纷呈,空前活跃,直到今天,觉得新诗都再没有过那个时期的发展和辉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边 发表于 2020-12-26 22:07
不管文化艺术的发展,还是经济商业的发展,国门的打开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盛世如此,元代亦是,五 ...

关于这个,补充几句。中文新诗至少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心在台湾,不在大陆。台湾那批文人直接传承了新文化运动。而大陆从1949到1979之间,是出现了近三十年的断层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城十里 发表于 2020-12-26 22:10
关于这个,补充几句。中文新诗至少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心在台湾,不在大陆。台湾那批文人直接传承了新文化 ...

哈哈,忘了台湾那嘎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转角论坛

GMT+8, 2025-1-23 1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