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一百零二岁了,前天找我去,问我家里有《三国演义》这本书吗?他闲来无事,想看看。 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俗语说的“老不读《三国》”,但又不好拂了他老人家意,便没有做声。 回家查了查这句俗语的出处,发现是金圣叹说的,再一查,发现金圣叹才活到五十三岁。在心里把五十三和一百零二简单比了比大小,决定还是听年纪大的。 拿出《三国演义》一看,我又不淡定了。当年读时还是初中,多年未看,蓦然回首,发现它居然是半文言半白话,以我这种一目十行阅尽红尘小说的人,读来居然颇为吃力。 是不是小画书更合适?或者我下载个评书播放器更好一些……我带着一头雾水抱着《三国演义》送了过去。 爷爷当时就打开书,慢慢翻看起来,我在旁边再次求证:“是这本吗?”爷爷点头嗯了一声,就再不说话。 三婶泡了茶,喊我去客厅聊天。她跟我有同样的疑惑:古文的书他能看得进去? 三叔就笑着说:读书这事,看进去则罢,若看不进去就会犯困,绝不会有人举着书长时间做样子。一会儿,只要过去看看他睡没睡着便知。 半个小时后,三婶悄悄过去瞄了一眼,说还在看。 一个小时后,我和三叔过去看时,发现爷爷已经戴上了眼镜,仍是聚精会神地捧着书。真是看进去了! 三叔提供了一种解释:爷爷从小读的是私塾,那时的文学语境是文言文,这种半文半白的小说于他来说反而说不定简单易读,想来应是如此。 我莫名多了一些感慨:和爷爷长时间相处,然而我何曾了解过他?我只记得他的现在,却疏忽了他的过往;甚至是我自己,又真的了解自己吗?那为何感应不到年轻的自己读书时的心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